《魯侯養(yǎng)鳥》是《莊子》中一則寓言故事:從前,魯國郊外出現(xiàn)一只海鳥。因為這只海鳥在魯國比較少見,所以魯侯視若珍寶,便拿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切去迎接它。比如,他派人用華美的車駕去載它,命人演奏美妙的音樂給它聽,拿出牛肉豬肉喂它吃。海鳥面對魯侯精心準備的這些,頭暈目眩,憂愁悲傷,不過三日便氣絕而亡。
魯侯固然愛海鳥,但這種愛意卻是自以為是的傷人的愛。道家莊子給出這樣的結(jié)論:害死海鳥的不是別人,正是魯侯的盲目熱情及其“以己養(yǎng)養(yǎng)鳥,非以鳥養(yǎng)養(yǎng)鳥”的獨斷行為。
生活中的我們,有時何嘗不是以吾意揣汝意、以此心度彼心?父母之于孩子,老師之于學生,不外如是。
上高中之后,侄女的臉上鮮少露出笑容,每次見面她都郁郁寡歡。細細聊來,她又牢騷滿腹,嫌學校這里不好、那里不對,這個人有問題、那件事不理想……弟媳也是一臉無奈,悄悄問我是不是青春期的女孩兒都這樣,我不置可否。后來經(jīng)過幾次深入談話,我才找到問題的癥結(jié)所在:上高中之后,侄女自覺學習壓力太大,有很強的失落感,雖文科成績遙遙領(lǐng)先,但數(shù)理化卻如同天書,成為孩子心理上的巨石,既繞不開又躲不掉,漸漸由畏學變厭學。弟弟知道后,連忙花重金請名師為孩子進行“一對一”輔導,然而效果并不明顯。成績不見起色,學數(shù)理化的難度并未降低,侄女依然不開心。
到文理分科時,侄女有意學文科。然而,弟弟他們早早就做足功課,哪肯輕易放棄對理科的堅持呢?他們夫妻倆輪番上陣,以“強迫達到自愿”為目標,以不氣餒、不退讓、不放棄的熱情,苦口婆心地對侄女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從眼下的選科比例到未來的就業(yè)趨勢,分析得頭頭是道……他們倆說來說去,不外乎就一句“我們都是為你好”。兩口子那恨鐵不成鋼的架勢,就差替孩子坐理科教室去了……莫說侄女自己,我這個旁觀者都替她感到痛苦:一邊是理科的煎熬,一邊是爸媽的期待選文對不起父母,選理對不起自己。孩子哭了又哭、求了又求,終是不肯妥協(xié),親子關(guān)系一度劍拔弩張。
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”,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然而,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也是一句經(jīng)典名言。尤其是眼下關(guān)于孩子選科這件事,父母的愛應在其次,首先應該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。畢竟學習是孩子親身經(jīng)歷的活動,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、更無法感同身受。如果父母忽視這種差異,堅持以“愛”為名盲目地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強加于人,從而一廂情愿地綁架孩子的思想與行為,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傷害——即使學業(yè)上的損失忽略不計,也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,那將得不償失。
在我的極力勸說之下,弟弟他們無奈地嘆了口氣,算是默許了孩子的堅持。如今,轉(zhuǎn)入文科班的侄女學習勁頭兒十足、成績穩(wěn)步提升。最最重要的是她的臉上時常洋溢著青春期女孩兒獨有的燦爛笑容。而且,每逢周末休息,孩子都會主動從B站上找網(wǎng)課來聽、自己買資料來做,一門兒心思惡補數(shù)學,投入而又專注,積極而又快樂。我想,這便是尊重的結(jié)果,也定是尊重的力量。
正所謂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。如果以父母之愿左右孩子,如果以魯侯之愛厚待海鳥,那么一定既不是大家初衷、也不是明智之舉。因此,尊重孩子,尊重現(xiàn)實,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,尊重個體對事物的不同感受,應是所有人的必修課。?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