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讀后感的題目,是借用錢夢龍老師的。錢老師《教師的價值》第二輯題目是“導讀法的昨天和今天”,我讀后不由得想起了這個題目。
何為導讀法?
我們先來復習一下,什么是導讀法。語文導讀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三句前后相承的話,“學生為主體,教師為主導,訓練為主線”。
“學生為主體”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出發(fā)點和立足點。“教師為主導”是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、作用的描述和限制,要求老師必須順著學生的個性發(fā)展、思維流動之“勢”,指導之、引導之、輔助之、啟發(fā)之,而不是越俎代庖,填鴨牽牛?!坝柧殲橹骶€”則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基本形態(tài)。這“三主”是動態(tài)的過程,而不是靜態(tài)的排列。
導讀法在操作層面上分為三式:自讀式、教讀式、復讀式。這“三式”是不同的閱讀訓練模式,與“三主”共同構(gòu)成語文導讀法的整體框架。
昨天:錢老為什么能提出導讀法?
按照錢老所說,因為教學之初,他對教學法一無所知,但是又不想誤人子弟,所以就不得不思考,自己是怎樣自學國文的,如果鼓勵自己的學生也像自己當年自學國文那樣自學語文,是不是也就可以了。
表面看起來,這樣的由頭很簡單,好像是純靠“運氣”,誤打誤撞,結(jié)果反而契合了教育的本質(zhì),學生熱愛了語文,學好了語文。
其實不然。
當時語文課普遍用的教法是“串講法”,錢夢龍老師生平第一篇教學論文是《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(guī)》??梢?,在當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,錢老的做法是大膽的、超前的、頗具特色的。
錢老為什么堅持,那就是他堅信語文導讀法是一種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教學法體系,可以讓學生成為不但在學習上能夠自主,而且在人格上、意志上能夠真正“自立”的人。
今天:“三主”過時了嗎?
在讀書的時候,我不時在思考,語文導讀法是錢老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教學理念,距離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40多年了,那過時了嗎?
不過時!
我們現(xiàn)在,仍然有滿堂灌的現(xiàn)象。
我們現(xiàn)在,仍然在肢解文言文,以背誦包打天下。
我們現(xiàn)在,有時還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——滿堂活動,忽略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。
為什么40多年前的理念,現(xiàn)在仍然還不過時?
因為走著走著,我們經(jīng)常會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(fā)。要不時提醒自己:回歸常識,回歸本真;要經(jīng)常回頭看看,自己是不是偏離了航向。很多看似常識的道理,偏偏被人們偏離太遠。
明天:我們可能會守正并創(chuàng)新嗎?
我們?yōu)槭裁磿M堂灌,會努力去灌輸而不是引導?
因為灌輸簡單。自己說比鼓勵學生說簡單多了。
因為懶惰。大家都是這樣講的,反正該教的我都教了,該講的我都講了。不管學生會不會,我已經(jīng)完成任務。
因為這樣做,教學效果不好可以找學生背鍋——我已經(jīng)很努力了啊。
因為我們愿意去吃很多低級的勞作的苦,反復在同一個層面上游走。而不愿意去打破常規(guī),打破思維定式,去思考事情的本質(zhì)。
因為我們怕課堂冷場,怕自己的課看起來不好看,自己看起來不夠淵博。
因為我們自大。學生學不會純粹是自己的問題,我們班也有學習好的,我曾經(jīng)也是這樣學習語文的,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的。
路在何方?怎樣才可以守正且創(chuàng)新?
首先要虛心承認,自己的教學法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。還要大膽相信,努力創(chuàng)新,不斷思索,總會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問題。
打破“我以為”的偏執(zhí),告別“想當然”的固執(zhí),粉碎“從來就這樣”的執(zhí)拗,全然地打開自我。去接納,去吸收,去思考,去辨別,去打破,去重組。
之后,我們也許就會逐漸靠近事情的真相。
期待并相信,明天會更好。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