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雖然很多母親含辛茹苦把孩子養(yǎng)大,父親也任勞任怨一切為了孩子,但是父母并非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,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。這一切,都是溝通不到位導致的。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與寄托,雖然我們都想把最好的愛給予他們,但是往往因為溝通不暢引起紛爭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。紛爭往往是因為誤會而起,解決之道就在于溝通。
本書開篇就講到跟孩子溝通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。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,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(fā),以成人的表達方式和孩子交談,這無異于對牛彈琴。只有了解孩子在相應(yīng)年齡段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才能有的放矢、觸動心靈,達到親子溝通的效果。書中分析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,都非常的貼合。特別是8-9歲孩子參與感強的這一段很有道理,孩子雖小但也應(yīng)該從小培養(yǎng)主人翁意識,爸爸媽媽不能包辦一切,要養(yǎng)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,因此一定要給孩子機會一起為家里諸多事情出謀劃策。第二章講到了解孩子的性格。只有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,交流才會更加順暢,對于暴躁型的孩子要當滅火器澆滅他們的火氣、內(nèi)向型的孩子要做金鑰匙打開他們的心扉、對于活潑開朗的孩子要多多鼓勵、對于敏感的孩子要柔聲細氣、脆弱的孩子要鍛煉其心理承受能力、自卑的孩子要幫他揚起信心、高傲的孩子要及時糾正偶爾鼓勵。心平氣和才能打開傾聽大門,有時候上班累了,下班以后就會把情緒帶回家,忙碌和煩躁有時候會傷害到孩子,只有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愛和接受才不會有怨言。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也是個不錯的想法,文章中思雨小朋友經(jīng)常無理取鬧亂花錢要媽媽買這買那,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她和思雨互換身份,讓思雨做一天媽媽。這個方法達到了思雨媽媽預期的效果,讓思雨認識到媽媽不給她買文具并不是因為吝嗇,而是錢實在不夠花。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思雨一樣只知道花錢而不知道掙錢的辛苦,更不知道錢是很容易花完的,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。孩子不聽話時不要心急,要分析孩子為什么不聽話。如果按照適合孩子心理發(fā)育特點的方式與孩子交流,那么他們一定會非常樂意采納我們的意見,讓親子之間的相處更加愉快、和諧。書中還提到孩子說話時不要輕易打斷他,這點我深有體會,因為當孩子說話時有時候我會嫌她啰唆或是因為其他事打斷她,她總是一臉憤怒,換位思考下確實如果當你興致勃勃講一件事情,而對方卻心不在焉的時候自己是什么感受,特別是對于孩子傾聽他們內(nèi)心的想法尤為重要。
人前不教子,孩子比你想的愛面子。再乖巧的孩子也有調(diào)皮搗蛋的時候,也會惹爸爸媽媽生氣。明智的爸爸媽媽無論怎么生氣,都會等到?jīng)]有外人在場的時候再和孩子講道理,而不會不分場合地訓斥孩子。只有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,愛惜孩子的面子,孩子才會更加自律,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。
這本書真的把話說到了每個家長的心里,讀完書后感慨良多,收獲滿滿但更多的是反思。對待孩子就像大樹呵護小樹,更多的是包容和接納,懂得這個道理,和孩子溝通自然水到渠成。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