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晴耕雨讀、勤儉苦干和忠厚傳家”是我家的家訓和家風。它是由曾祖父王炳文和祖父王好德提煉而成,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。
曾祖父是清末秀才,但主要角色是農(nóng)民。在那個年代,他最大的愿望是家人都能吃飽穿暖,都能平平安安。在此基礎上,他也渴望孩子們能靠讀書考取“功名”。因此,“晴耕雨讀”成了他心中的理想向往。
曾祖父生活在農(nóng)村,無權(quán)無勢,從不奢望天上會有掉餡餅的好事兒。他認為家里的一切幸福和財富,唯有靠自己和家人們辛勤的勞動和智慧換來,為生存計為稻粱謀,“晴耕”成了必修課。受此影響,全家大人小孩兒從無懶人,都踏踏實實本本分分。
雨天,他怕孩子們外出惹事兒,就手持戒尺把孩子們關(guān)在家里讀書習字。受他的教誨,我爺爺和二爺都識文斷字,為他們后來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基礎。爺爺嘗到了有文化的甜頭,更加重視孩子們的讀書,已不拘限于“雨讀”了,父親和我的兩個叔叔都去了學校上學,他們也都有了較好的工作。因父輩們更加重視孩子們讀書,到我這一代,已出了一個博士、一個碩士、六七個教授和副教授了。受“雨讀”家訓家風的影響,我們的下一代都是大學生,已有四名碩士了。
曾祖父的第二個人生信條是忠厚待人忠厚傳家。他曾多次對后人說,咱既要忠于咱的國家,又要善待他人。做人要不坑不蒙不拐不騙,要善待他人特別是有困難的人,他人有難有求,咱要能幫盡幫,更不許恥笑落難之人。他還常說,忠厚傳家也要善待家里的親人,平等相待,尤其是夫妻感情要好才能培養(yǎng)出更好的下一代人。要善待家里不聽話的小孩兒,自己的孩子愛不起來也要愛,大人要以自己的忠厚包容孩子的一切,用大人無聲的行動、付出和時間來溫暖感化孩子。
我們家族曾出過幾位“犟筋”,但他們都在“忠厚傳家”家風家訓的感召下,最終也都成為敢于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斗的孝順兒郎!我們家家庭成員和睦,很令周邊鄰人羨慕,在老家周邊村里有戲言:生女當嫁理直北街王家。
后來祖父又在家風家訓里添加了“勤儉苦干”。他認為,一勤天下無難事,一個人一定要持久地用心干活兒和工作,同時要節(jié)儉。家里的東西能用的盡量用、能修的盡量修、能省的盡量省。他常說“吃不窮,穿不窮,不會打算就受窮。”我認為他說的“打算”就是“節(jié)儉”。受“勤儉苦干”的影響,我家的人工作都很努力都會節(jié)儉,都是過日子的好手,都靠自已的勞動過著幸福而殷實的生活。
“晴耕雨讀、勤儉苦干和忠厚傳家”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百年幸福的三件“法寶”。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里,這個家風家訓永遠鼓勵我們每個人都不忘初心、奮力前行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(yè)中,我們?nèi)胰艘惨I上自己的最大力量!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