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,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,,久久久久亚洲av色欲av,精品a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,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

首頁 > 頻道欄目 > 文旅?美食 > 正文     濮陽網(wǎng)-中共濮陽市委門戶網(wǎng)站 濮陽市唯一重點新聞網(wǎng)站


對待歷史的態(tài)度 決定歷史劇的高度

作者:?賈璐   文章來源:濮陽網(wǎng)  字體: 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9-12-03 09:05:50   

《中國戲劇》約稿,要我根據(jù)自己創(chuàng)作歷史劇本的得失談談體會。這些年創(chuàng)作的歷史劇本有《曹操父子》《宮錦袍》《大風歌》《莊妃與多爾袞》《齊王田橫》《盛世君臣》《敕勒川的女兒》等。另外,還有幾部歷史劇,分別被京劇、豫劇、越調、婺劇、錫劇、秦腔、上黨梆子、漫瀚劇等劇種排演。正好借這個機會,將創(chuàng)作歷史劇本的思考,做一個回顧和檢討。  

一、歷史劇必須姓史  

不管是為了給自己的藝術虛構留置更為廣闊的空間,特意把將要創(chuàng)作的劇本標明為“新編歷史故事劇”,或“歷史傳奇劇”,還是強調自己創(chuàng)作歷史劇本的嚴謹,把將要創(chuàng)作的劇本設定一個更為高蹈的標桿,既然是根據(jù)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來創(chuàng)作,那么,不管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,還是三分史實七分虛構,它都必須首先姓史。廚藝再高的烹調師,再怎么花樣翻新,也不可能把廣東芥蘭做成蒜蓉油麥。不從這個基本點出發(fā),所謂的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,寫實還是寫意,都將是無本之木。  

歷史都是信史嗎?當然不是。即使史官用“太史簡”“董狐筆”秉筆直書,在記錄和撰述過程中,也難免有文字上的修飾。就連我們讀歷史,何嘗不是帶著自己的預設去研讀?更不要說歷史大多是勝利者書寫的,會有意忽略和涂飾些什么。歷史的本真和留存下來的實錄,出入之大,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。  

即使被魯迅先生推崇的司馬遷的《史記》,也是既肯定它是“史家之絕唱”(史學價值),又褒獎它為“無韻之離騷”(文學地位)。我國自古就有“文史互通”的說法,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作也被稱為“詩史”,“以詩證史”更是被更多的歷史學家所重視,所沿用。既然歷史不完全是實錄,我們就可以在遵循歷史劇必須姓史的前提下,大膽想象,合理虛構。  

二、歷史的硬度與溫度  

歷史猶如冰封萬千年的珠峰,不管有沒有人探訪,它都硬生生、冷冰冰地存在著。既然如此,歷史真相可以觸摸得到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不管歷史的礦藏多深,歷史畢竟是客觀存在的。只要我們肯下功夫,探賾索隱,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相。經(jīng)過長久的訓練,自然會煅煉出如孫悟空一般的洞察歷史的火眼金睛。  

歷史不僅是有硬度的,更是有溫度的。電視劇《三國演義》的插曲《歷史的天空》唱得好:“暗淡了刀光劍影,遠去了鼓角錚鳴……湮沒了黃塵古道,荒蕪了烽火邊城……歲月啊,你帶不走,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……眼前飛揚著,一個個鮮活的面容……”  

更多的時候,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是以文學形象活在典籍里,這種文學形象甚至遠比歷史本身更鮮活。比如劉邦,比如項羽,比如曹操,比如鴻門宴,比如霸王別姬,等等。以《史記》對劉邦和項羽的記載(實則為描?。槔:笕烁鶕?jù)劉邦和項羽的史跡創(chuàng)作的文藝作品如恒河沙數(shù),但都沒有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和項羽更為生動、鮮活。比如,同樣是看到秦始皇威威赫赫的儀仗,草根出身的劉邦發(fā)出的是艷羨:“嗟乎,大丈夫當如此也!”貴族子弟項羽表現(xiàn)的則是自負與霸氣:“彼必可取而代也!”短短一句話,便使他們的家族背景、抱負志向、人物性格,躍然紙上。  

劉邦與項羽都不是文人,但他們卻分別以一首《大風歌》和《垓下歌》為自己留下了千古文名,為雄渾豪邁的漢風開了先聲?!洞箫L歌》與《垓下歌》雖然都沉雄蒼涼,但項羽吼出的是英雄末路的生命絕唱,劉邦吟出的卻是雄主暮年的人生悲歌。吟到動情處,項羽“泣數(shù)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”;劉邦則“慷慨傷懷,泣數(shù)行下”。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,這時候流露的性情最真摯?!傲Π紊劫鈿馍w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!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窮途末路之時,項羽這位喑嗚則天地無光、叱咤則風云變色的霸王至死都不肯認輸?!敖褡淅в诖?,此天之亡我也,非戰(zhàn)之罪?!钡吘惯B自己心愛的女人都無力保護了,空有護花之心,只有徒喚奈何。  

而劉邦吟出的內(nèi)心世界更為豐富。我在《<大風歌>創(chuàng)作追記》中寫道:“要用同情和理解,甚至悲憫的目光來審視劉邦,要走進他的內(nèi)心世界,寫一個悲劇的劉邦?!眲钭€(wěn)江山之后,“漢初三杰”的韓信被殺了,張良躲到終南山養(yǎng)病去了,只剩下一位與他同鄉(xiāng)同里、患難與共幾十年的蕭何。我為劉邦設計了這樣一段臺詞:“朕身邊雖有樊噲、灌嬰之輩,但他們徒有沖鋒陷陣、摧城拔寨之勇,卻無韓信等人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之才。一旦兵釁重開,還需要朕御駕親征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??!安得猛士兮守四方??!”后來英布造反,劉邦以年邁多病之身,果然不得不御駕親征了?!洞箫L歌》的前兩句躊躇滿志,霸氣側漏,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、擔憂。假如說,失敗者項羽悲慨的是人的無法勝天,那么,在勝利者劉邦的《大風歌》中,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。  

創(chuàng)作《大風歌》的時候,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還相當強烈,曾求教于章先生。章先生說的話至今記憶猶新:“你得想辦法讓它活呀!”正是要“想辦法讓它活”,后來錫劇王子周東亮決定排演的時候,才在劉邦的功業(yè)方面傾注了更多的筆墨。這樣做,并非是刻意拔高,也并非完全是“合為時而著”。劉邦與蕭何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,他們對漢民族的強大統(tǒng)一,對漢文化的弘揚,有決定性的貢獻。漢初制訂的國政,不僅使飽受戰(zhàn)亂的中國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,還為以后的“文景之治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“夢回長安”其實是中華兒女對大漢帝國的遙遠回想,也是向劉邦與蕭何這一對圣君名臣的致敬!所以,劇中劉邦的核心唱段被專家譽為“皇帝的詠嘆調”,主題歌“大風起兮云飛揚,群雄逐鹿,裂土分疆。一介布衣,起兵泗上,七年稱帝收民望,大漢肇基國運昌??犊列塾阑仨?,一曲大風歌劉邦”,也被很多人稱道。  

正因為歷史是硬生生的客觀存在,我們就應該尊重它、敬畏它,即使存疑、探究、求真,也要小心翼翼,不做破壞性采掘。正因為歷史是有溫度的,是鮮活的,這就為我們熱情地擁抱歷史,賦予歷史新的生命,提供了無限可能。不管是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的“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”,還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說的“一切歷史都是當代思想史”,都強調了歷史的當代價值。這就為我們“發(fā)思古之幽情”,探尋歷史神韻,創(chuàng)作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提供了很大的空間。  

三、歷史劇虛構的尺度  

黑格爾在《美學》中寫道:“不能剝奪藝術家徘徊于虛構與真實之間的權利?!泵绹鴼v史學家彼得·蓋伊在《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》中說:“在一位偉大的小說家手上,完美的虛構可能創(chuàng)造出真正的歷史?!奔羧ニ囆g家才思飛揚的翅膀,限制他們合理想象和藝術虛構的空間,哪來的偉大作品?但,虛構有界限,下筆需謹慎!  

有人說,文藝作品的主要功能不是求真,而是審美,更要傳神。但是,審美、傳神必須建立在求真的基礎上,再漂亮的塑料花都沒有幾近凋零的自然花有質感。真善美的前提首先是真,沒有真這個前提,善與美都是沒有根基的。  

藝術擁抱真誠,永遠拒絕虛假!  

藝術真實雖然不等同于歷史真實,但是藝術真實必須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,進行合理的演繹和虛構,不能戲說,不能隨心所欲地解構。哪個“說古”者都不滿足于僅僅把故事說得生動。特別是從事歷史題材的創(chuàng)作者,更渴望讓讀者(觀眾)相信他筆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是真的,是活的。  

問題是,虛構不難,求真唯難,傳神更難!  

“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。都云作者癡,誰解其中味?”不管是“紅內(nèi)線”專家,還是“紅外線”專家,不管是索隱派,還是考據(jù)派,縱使他們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口吐蓮花,誰又能真正走進“劇作家”曹雪芹苦痛的內(nèi)心?更遑論那些嘩眾取寵、云山霧罩的偽專家?  

雖然求真很難,但也不是沒有可能。我曾做過一次《溝通古人與今人的心靈》的講課,我講道:要走進古人的心靈雖然很難,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可能性。不然,就不會有心有靈犀一點通、心心相印、聲氣相求等詞語了。從產(chǎn)生文明史到如今,湖海山川、社會制度、倫理道德等都有或大或小的變化,唯有人的情感態(tài)度和審美趨向大同小異,基本的求真、向善、審美是永恒的。正是有了這種恒久的情感態(tài)度和審美趨向,才為今人與古人溝通心靈,提供了無限的遐想和可能。  

存疑,辨?zhèn)危笳?,在這個基礎上合理想象,謹慎虛構,才可能使作品扎實可信。虛構的不一定是歷史上真實發(fā)生的事,但一定是可能會發(fā)生的事。只要在符合當時歷史背景下構置的環(huán)境是典型的,那么,典型環(huán)境中的典型人物所做的一切,才會是令人信服的。  

在為天津青年京劇團創(chuàng)作的《曹操父子》中,我曾經(jīng)設置了這樣一個情節(jié):曹操病危,將要把象征權力的百辟刀賜給曹丕。生性多疑的曹丕截獲了曹操要秘密召回曹彰的許褚,而許褚又掙脫繩索逃回了曹操養(yǎng)病的延秋宮。曹丕知道殺伐決斷的父親不會放過自己,便孤注一擲,鋌而走險,給父親進獻了療治頭風的千金追風湯(實為七步可追命的斷腸丹)。設置這樣的情節(jié),是建立在被后人廣為接受的曹操的多疑善猜的奸雄性格上;建立在曹丕酷肖父親,也是一個狠角色上;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非常時期,權力從來沒有和平交接過的一幕幕活劇上;建立在曹操與曹丕“知子莫若父”和“知父莫若子”的“惺惺相惜”上。更為重要的是,曹操與曹丕這兩位典型人物,在一步步構置的典型環(huán)境中,必然會采取火星撞地球的“合理”行動。所以,很多專家都認為,雖然遍查史籍沒有這樣的記載,但又都認為這是情勢發(fā)展的必然,并沒有覺得這是劇本的硬傷,反而很欣賞地接受了編劇的“胡編亂造”。  

在給青島京劇院創(chuàng)作的《齊王田橫》中,矛盾沖突主要集中在劉邦與田橫身上。但是,歷史上劉邦與田橫從來沒有正面沖突過。不過,劉邦不斷派出和談使者,并對田橫發(fā)出“來,大者王,小者乃侯耳”的誘餌,和“不來,且舉兵加誅焉”的死亡威脅,則是于史有證的。即使這樣,我也沒有讓劉邦與田橫面對面直接發(fā)生沖突,而是采取了隔空對話的方式。為了增加他們隔空對話的合理性,豐富對話內(nèi)容,我不僅增加了劉邦的和談使者酈商的戲份,也給田橫設計了一個腿腳快、身子輕,來無影、去無蹤,雞鳴狗盜是祖宗,人送外號雞鳴童的信使。因而,他們的隔空對話既是扎實的,又是心靈感應式的。  

在劇中,我為劉邦與田橫構置了這樣一個亦真亦幻的對話場景:劉邦駐蹕尸鄉(xiāng)(原名西亳,因劉邦與項羽會戰(zhàn)于滎陽之時死人太多,當?shù)匕傩找詼蠟槟?,筑土為丘,掩埋了?shù)不清的亡魂,從此將此地改名為尸鄉(xiāng))。星月慘淡之夜,流螢明滅,松濤聲聲,氣氛詭異而肅穆。共同回蕩在劉邦與田橫耳邊和心頭的,是流傳于齊東地區(qū)的挽歌——《薤露歌》:“薤上露,何易晞,露晞明朝更復落,人死一去兮何時歸?”在這樣的“典型環(huán)境”下,劉邦與田橫又開始了新一輪、亦真亦幻的隔空對話:  

劉邦:(唱)此曲曾在東海聽,今晚聽來更驚魂。  

田橫:(唱)此曲宇內(nèi)皆傳誦,乃因百姓厭紛爭。  

劉邦:(唱)戰(zhàn)亂久,苦了眾百姓。  

田橫:(唱)金甌缺,誤的是蒼生。  

劉邦:(唱)經(jīng)百戰(zhàn),朕也是僥幸取勝。  

田橫:(唱)遭荼毒,我依然激憤難平。  

劉邦:(唱)駐尸鄉(xiāng),朕更懸念你田橫。  

田橫:(唱)居鰲山,西行之事總縈心。  

劉邦:(唱)田橫啊,朕對你三敦并五請……  

田橫:(唱)劉邦啊,我早已抱定必死心。  

劉邦:(唱)田橫啊,你如何才肯來歸順?  

田橫:(唱)劉邦啊,你為何苦苦逼受封?  

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,只要在大事不虛的歷史背景下,苦心經(jīng)營的藝術情境是真實的,發(fā)生的一切,觀眾都會信服地接受。  

四、傳歷史之神  

歷史真實不可再現(xiàn),對歷史真實的追求只能無限企及。但可以把生命體驗和感受融入歷史,并以此逼近歷史真實,傳達出歷史的神韻。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都認可“文史互證”的說法。錢鐘書曾說過,歷史考據(jù)只扣住表面的跡象,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,要不然它就喪失了謹嚴……而文學創(chuàng)作可以深挖事物隱藏的本質,曲傳人物未吐露的心理……考訂只斷定已然,而藝術可以想象當然和測度所以然。在這個意義上,我們不妨說詩歌、小說、戲劇比史書來得高明。  

既然歷史本身就具有文學性,這就給歷史劇創(chuàng)作提供了借鑒意義和遐想空間。所謂傳歷史之神,其實就是努力抵達歷史深處,準確窺測歷史人物內(nèi)心,溝通古人與今人的心靈,讓歷史的回聲與今人共振?!熬刻烊酥H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,在歷史劇的園圃里躬耕的劇作家,誰個沒有這樣的情懷和抱負?  

文學是人學,又是心學,寫人就必須寫心。很多優(yōu)秀劇作,就連劇名都是取自人名的。比如,《曹操與楊修》《徐九經(jīng)升官記》《膏藥章》《董生與李氏》《李白》《班昭》《皮九辣子》等。筆者創(chuàng)作的歷史劇本,大多也都是以歷史人物命名的。正是這些歷史人物的個性獨特,行為合理,他們的心靈讓今人有了共振,今人才接受了他們或歷史本真、或藝術真實的活動。  

不光是歷史題材,就是現(xiàn)實題材的創(chuàng)作,也有一個去偽存真,透過現(xiàn)象看本質的問題。我們可以不寫,但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明白。只有弄明白了,寫起來心里才踏實,才能真正貼著地面行走。  

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道:“我們擅長對農(nóng)民的生活方式及行為的生動逼真地‘再現(xiàn)’,而拙于把農(nóng)民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審視;我們樂于陶醉浪花的絢麗和喧鬧,而漠視對于河床的探測與開掘;我們得心應手的是‘形而下’的描摹,缺乏的是‘形而上’的理性思考;我們或是懷著敬畏的心理歌頌農(nóng)民父老的優(yōu)秀品質和傳統(tǒng)美德,或是用審丑的目光對他們表象的缺陷和性格嘲弄和譏諷,而不肯用‘第三只眼’去觀察生活、發(fā)現(xiàn)生活,更不敢用藝術家的‘特異功能’,去諦聽農(nóng)民父老從生命深處發(fā)出的沉重的吶喊與呻吟?!?nbsp; 

在根據(jù)范縣退伍軍人李文祥的事跡創(chuàng)作《塵封的軍功章》的時候,我知道,他的這些軍功章之所以“塵封”,一是因為范縣是革命老區(qū),比他貢獻大的老革命還有很多;二是李文祥太老實。不然,省委書記來了,這些軍功章怎么就不“塵封”了?省委書記怎么就“偶遇”了?老人去世以后,我趕去參加他的追悼會,再次凝視遺像上老人家的眼睛,并頗為動情地寫了一首詩《李文祥的眼睛》:  

老人家,  

第一次采訪您,  

擊中我的不是您的光榮,  

也不是因為您是英雄,  

而是您的眼睛。  

您已經(jīng)是耄耋之年了,  

眼睛還是那么純凈,  

純凈得如同孩童,  

純凈得讓人心疼。  

孟子曰:  

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。  

眸正則必然胸正。  

也許正是因為您的眼睛,  

觸動了我心靈深處,  

最敏感、最柔軟的神經(jīng),  

才讓我有了最初的創(chuàng)作沖動……  

因而,劇本里,當李文祥肅立在層層疊疊的無名烈士陵園里,才有了這樣的陳情剖白:  

別叫我英雄,別說我光榮,  

這獎章它不是光榮它是疼。  

不敢忘啊,一個獎章連著多少鮮活的命?  

不敢忘啊,一個獎章有多少戰(zhàn)友犧牲?  

這獎章它是多少烈士的鮮血染紅。  

因此我,不敢動,不敢碰,  

嚴嚴藏來牢牢封。  

我也盼啊,  

不管是領導還是群眾,  

抽空閑常到這里走一走,  

把心凈一凈,讓魂停一停,  

別總是每年一次在清明……  

每當演到此處,臺上動情,臺下動容,觀眾也不會吝嗇自己的掌聲……想成為優(yōu)秀的藝術家,確實需要“第三只眼睛”和第六感覺這種特異功能。我們應該透過歷史的眼睛,直擊歷史的心靈,傳達歷史的神韻。  

五、適度的矜持與高冷  

對于嚴肅的歷史劇創(chuàng)作,當然要尊重歷史,警惕用各種時髦的名義隨意解構,臆想編造。同時,另一種現(xiàn)象也應當十分警惕,這就是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,不管寫哪個歷史人物和事件,都要牽強附會,努力挖掘它當下的“積極意義”,把嚴肅的歷史劇創(chuàng)作庸俗化。何況,有些歷史名人的行狀,用現(xiàn)代觀念來看,是背離常理和人性的。比如郭巨埋兒,比如張巡殺妻妾以充軍糧,等等。其實,不用刻意比附和托古喻今,只要把戲寫好,觀劇者自然會領會劇作家的良苦用心,我們不應低估觀眾參與創(chuàng)作的能力。  

讓歷史劇必須姓史,還在于歷史如陳年普洱,幽沉而醇厚。讓歷史劇矜持一些,高冷一些,更有利于其生命力的恒久。矜持與高冷不是提純和精致,不是遠江湖而趨廟堂,不是重思辨而輕觀賞,更不是扼殺它有著旺盛生命力的草根氣質和煙火氣息。  

將帝王生活民間化了的《三哭殿》(原名《貞觀家事》),《打金枝》(原名《滿床笏》)等歷史劇之所以成為久演不衰的經(jīng)典,大概首先來自于對“衣食父母”(觀眾)俯身屈就的親民寫作。這種鄉(xiāng)間士紳般的從容與淡定,似乎更契合筆者主張的矜持與高冷。如果總是熱衷奔競趨奉,總是對衣食父母居高臨下,被“褻瀆”了的衣食父母,有足夠的理由拒絕這樣的耳提面命。  

這樣的道理恐怕很多創(chuàng)作者都明白,但知易行難,是溫水煮青蛙,長久的馴化使然?還是無奈的妥協(xié)?難說,更難盡說。還是效顰一下曹雪芹,謅幾句順口溜打住吧:  

創(chuàng)作歷史劇,甘苦我自知;  

得失常檢討,還需再努力。




責任編輯:馮牧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