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人在忙著給萵筍打捆。
3月19日,記者走進清豐縣六塔鄉(xiāng)土什方村萵筍種植基地,看到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著。大棚內(nèi),綠油油的萵筍根粗葉茂、長勢喜人。該村種植大戶張瑞民和工人正在忙著砍莖、去葉、打捆、搬運……現(xiàn)場一派豐收景象。大棚外,一捆捆剛采收下來的新鮮萵筍,被裝進停在地頭的大貨車上,隨后被運往全國各地。
萵筍是一種莖葉均可食用的蔬菜,營養(yǎng)豐富,口感脆爽,深受老百姓的喜歡。土什方村種植萵筍有30余年的歷史,種植面積從少到多,規(guī)模從小到大,品質(zhì)逐年提升。目前,該村萵筍種植面積已達680畝,大棚200余座,萵筍常年銷往北京、河北、湖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如今,萵筍儼然成了土什方村村民乃至周邊村群眾增收致富的“香餑餑”。
“這段時間正是我們最忙的時候,一天最少發(fā)4車,一車9噸左右。這個棚里的圓葉萵筍是準備發(fā)往信陽的?!闭诟苫畹膹埲鹈窀嬖V記者,她家包了5個大棚,共13畝,種有尖葉綠萵筍、尖葉紅萵筍、圓葉綠萵筍3個品種?!安煌贩N價格不一樣,各地的消費喜好也不同,所以我們每一樣都種點。今年萵筍長勢不錯,平均畝產(chǎn)1萬斤,刨去成本,一畝凈收入八九千塊錢。萵筍的銷路也不用愁,都是老客戶,不用見面錢都到賬了?!睆埲鹈駱銓嵉脑捳Z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萵筍的種植、管護、收獲,都需要大量的人工。當日,在張瑞民家大棚里干活的工人就有40余人,她們大多是附近村的群眾,照顧家的同時還可以在基地做些零活兒貼補家用?!叭思野锏馁崅€大錢,我們來這干零活兒賺個小錢,在家閑著也是閑著,就當鍛煉身體了,還能解解悶兒?!闭诮o萵筍打捆的六塔鄉(xiāng)后當頭村村民董鳳英笑著說。
行走在種植基地,大家來來往往忙碌的身影,勾勒出一幅“人勤地生金”的生動圖景。
“俺村的大棚面積大,種出來的萵筍質(zhì)量也好,效益就跟著上去了,這幾年群眾的收入比原來高多了?!遍_著三輪車從大棚旁邊經(jīng)過的種植戶王民現(xiàn)說,以前村里種萵筍用的是竹竿棚,不僅面積小,一下雪還容易被壓塌。2019年底,六塔鄉(xiāng)政府引導村民搭建了鋼架大棚,面積變大了,現(xiàn)在電動三輪車都能直接開進去拉貨?!斑€有這生產(chǎn)路,以前又窄又難走,一下雨都是泥水?,F(xiàn)在鄉(xiāng)里把路面硬化拓寬了,還修建了排水溝,我們往外運菜也方便了,天天大貨車在這兒排隊等著收,我種的14畝萵筍已經(jīng)賣出去一半了。”說起這幾年大棚萵筍種植基地的變化,王民現(xiàn)滔滔不絕。
分包土什方村的六塔鄉(xiāng)政府干部盧社芬告訴記者,為增加群眾收益,近年來,該村還探索出年產(chǎn)三季蔬菜的土地輪作新模式。待萵筍收獲完畢,大棚將接茬種植西瓜、白菜、西紅柿、黃瓜、菜花、大蔥等“短平快”蔬菜,實現(xiàn)“一棚多收”,進一步提高大棚的利用率,讓群眾一整年都有錢賺。目前,該基地各類蔬菜年產(chǎn)值1500萬元,帶動3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,群眾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兩番。
“我的西瓜苗都訂好了,4月2日開始栽種。等西瓜收了,接著種西藍花,這樣一年三茬算下來,比種莊稼強多了,我們干活兒也有勁兒?,F(xiàn)在收入高了,村里很多人在市里買了房,日子都越過越好啦?!蓖趺瘳F(xiàn)樂呵呵地說。記者 樊欣欣 文/圖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