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形勢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,市委組織部決定抽調(diào)市直單位部分人員,下沉社區(qū)參與防疫,我也主動報名,成為其中一員。從一線記者到一線疫情防控人員,角色變了,但為人民服務(wù)的心沒變。從今天起,我將會以日記形式,將自己的所見、所聞、所感寫出來。我的日記里,是我,但也不僅僅是我。希望讀者能從中讀出我市眾志成城防疫情的必勝信念,讀出基層疫情防控人員的辛勞和付出。
1月10日 星期一 陰有小雨
今天一上班,報社就通知報名參加疫情防控的人員開會,我和另外24名同事緊急集結(jié)。領(lǐng)導(dǎo)簡單布置了工作之后,我們分成兩個小組立即分散到社區(qū)。一組負責(zé)熱電廠居委會,一組負責(zé)金北居委會。我被分配在金北居委會。
一進入居委會,我就看到六七名居委會工作人員,在電腦前緊張忙碌著。原來,從1月9日下午開始,華龍區(qū)對轄區(qū)所有住戶展開了“敲門行動”,工作人員走進千家萬戶,一戶一戶地敲門進行信息登記排查。10日早晨,居委會工作人員正忙碌地將頭一天下午排查的情況往電腦里錄入。
金北居委會共管轄著8個小區(qū),其中好幾個都是三無小區(qū)。根據(jù)居委會的安排,我們報社15人又被分成幾組,分赴幾個小區(qū)展開“敲門行動”,入戶走訪排查居民信息。和我一個組的,是三名90后青年,他們分別是王慶易、劉陽和董冰冰。和我一樣,他們也都是在報社下發(fā)通知后,主動報名要求參加疫情防控的。
我們四人負責(zé)的是衛(wèi)校家屬院。衛(wèi)校家屬院是一個老小區(qū),里面共有四棟樓。其中1號樓前一天已排查完畢,我們當天上午的任務(wù),就是要把2、3、4號樓的所有住戶排查一遍。下著小雨,刮著寒風(fēng),冷颼颼的。我們拿著信息登記表和告知書,挨家挨戶敲門,牙齒凍得直打顫。遇到不在家的,就在門上張貼告知書,告知對方一旦有外地入濮人員,立即向社區(qū)匯報;遇到在家的,就讓對方填上詳細的信息,包括家庭詳細住址、家庭成員名字、身份證號、是否做過核酸檢測、是否打過疫苗等。
工作看起來簡單,但實際上非?,嵥?。很多住戶都敲不開門,只能張貼告知書。敲開門的,普遍比較配合。但是,在填寫信息時,家庭成員的身份證號碼,很多記不清,只能一個電話一個電話地核實。往往一戶居民,光填信息就要在5分鐘以上。住戶在填寫信息時,我們就在外面等待。當排查到3號樓、4號樓時,告知單沒有了,我們只好用手抄告知單。
不知不覺中一上午就過去了,整整一上午,我們沒有停步,沒有喝一口水,一直在敲門、貼告知單或者告訴對方如何填信息。平時,我采訪了無數(shù)的基層工作人員,知道他們很辛苦,但自己真正親身干了這樣的工作后,感受才更深,才發(fā)現(xiàn)那不是一般的辛苦。內(nèi)心對他們的理解,也多了一層,深了一層。
排查完居民信息已經(jīng)是12時30分了,還得把信息往電腦里錄。由于居委會沒那么多電腦,我們只好回單位用電腦錄入。居委會要求,下午3時30分之前,電子版信息和紙質(zhì)版信息都必須上交。3名90后的同事考慮到我年齡大,家里還有孩子在等著,就主動承擔(dān)了填寫表格的任務(wù)。我回到家已是下午1時,抓緊給孩子做飯。匆匆吃點飯,又騎著自行車往居委會趕,因為下午還有任務(wù)。趕到居委會,看到工作人員依然在電腦前忙碌,還有兩位累得趴在電腦桌上休息,內(nèi)心真的很感動,像散了架一樣的身體瞬間又有了力量。王慶易、劉陽和董冰冰,也已經(jīng)把表格填好發(fā)到了微信群,紙質(zhì)版也送了過來。年輕人干活,效率就是高。
下午,我們報社幾名同事主要任務(wù)是到社區(qū)執(zhí)勤。我和宋仁志、盛澤輝被分配在食品公司家屬院。這是一個三無小區(qū),整個小區(qū)僅有一棟樓,但位于馬路邊上,非常復(fù)雜。我們站在小區(qū)門口,為過往人員測量體溫。每一名過往人員,都要詳細地進行盤問,看是否是外地入濮人員,一旦是,就需要讓他們填信息。當天下午雨停了,但天氣非常冷,我盡管戴著手套,但手依然凍得發(fā)僵。但是,我們不敢漏過一個人,生怕因為自己工作的疏忽,給全市疫情防控帶來負面影響。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,所有人都非常配合,一名幼兒園孩子在量完體溫后,還開心地說:“謝謝叔叔!”很萌很萌的語言,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夜幕降臨,華燈初上,我們終于結(jié)束了當天的工作。我抓緊回家給孩子做飯,然后參加晚上8時的家長會。一天的時間就這樣匆匆而過,忙碌、勞累,但能為我市疫情防控做貢獻,內(nèi)心又感到充實,感到高興,感到這一天沒有白過。明天8時,還要準時趕到居委會報到。記者 袁冰潔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