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不動產登記又成為了社會焦點。最為典型的兩個事例:一是浙江省全面實施不動產登記“最多跑一次”,把以前的交易、登記和繳稅“排3次隊、交3套資料”,變?yōu)椤芭?次隊、交1套材料”,提效增速50%,廣受好評。二是湖北省黃石市不動產登記因限號而導致“一號難求”,在被媒體曝光和有關部門督查后,有6名干部受到問責處分。
兩個社會反響迥異的事例前后腳發(fā)生,頗顯意味深長。筆者認為,如何精準地“高效便民”,應是這兩個事例給予全國不動產登記同行們的主要啟示。
自浙江推出“最多跑一次”以來,不少人對其產生了誤讀,部分媒體也時常以“某地不動產登記50分鐘辦結”“立等可取”等作為醒目標題,以為“快”就是好;有的地方為了搶速度,甚至提出了“權調后置”的口號,即先受理登記再作權籍調查。殊不知,這是一個很大的“高速”誤區(qū),明顯違反了法律法規(guī)的要求。“最多跑一次”是結合簡政放權和“放管服”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項改革措施,主要目的是通過提高行政效率讓群眾和企業(yè)少跑路、少排隊。至于受理辦證速度提高是提高效率的結果,而不是原因和目的。
不動產登記是對公民不動產權利的記載和公示,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定審核程序。而且,統(tǒng)一登記后,有的不動產還需要進行權籍調查、“落戶落宗”;有的不動產還涉及過去分散登記時房地不一、標準不一、權利不一等問題,這都需要一定時間,甚至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調查分析、歸納匯總甚至出臺措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。顯然,不能單純地依靠“高速辦證”來解決問題,否則,“蘿卜快了不洗泥”,容易埋下隱患。即便在發(fā)達國家,也不曾聽說過有追求不動產“高速登記”的先例。
雖說天下武功唯“快”不破,但筆者認為,不動產登記應唯“準”不破,而不應陷入速度誤區(qū)。只有在依法、精準登記的基礎上提高效率,才能真正地實現(xiàn)便民利民。
那么,對于黃石這類因“龜速”辦證出現(xiàn)不動產登記“梗阻”的地方,又應該怎么辦?筆者認為,方法有三。
一是轉變觀念,變被動為主動。據(jù)了解,黃石不動產登記部門確實面臨諸如場地過小、窗口太少、人手緊缺、相關部門資料移交不及時等一些客觀困難。但是,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其主觀不作為的借口。作為不動產登記的主管方,國土資源部門應當積極協(xié)調,以問題為導向依法做好各種預案;遇到相關部門不配合的情況,則需要報明上級政府,陳明利害,力爭達成共識,絕不能讓群眾和企業(yè)成為部門角力的犧牲品。
二是優(yōu)化流程,化繁瑣為簡便。以浙江不動產登記“最多跑一次”為例,其整合了交易、登記和稅務等窗口,實現(xiàn)一窗受理、并聯(lián)辦理、結果互認,讓事情在部門內部流轉。寧波市將辦事類型分為“純不動產登記”“登記和契稅兩部門合辦”“交易、契稅、登記三部門聯(lián)辦”三種不同情況,方便群眾辦理。杭州則在提高房地數(shù)據(jù)掛接率的同時開發(fā)了預申請軟件,免費發(fā)放給中介使用,把所有信息和資料都備齊再預約辦理,讓數(shù)據(jù)跑腿代替群眾跑路,效果明顯。
三是改進方法,改限號為預約。據(jù)此前報道,黃石不動產登記中心每天只放50個號,只開3個登記窗口。如此效率,按照2016年黃石市城區(qū)1.6萬套的房屋成交量推算,證一年也辦不完。要改變這類現(xiàn)狀,就必須下大力氣加以整改,除了擴大場地、增加人員、強化培訓、提高登記能力、改進服務質量之外,還宜利用“互聯(lián)網+”服務技術,改限號為預約,讓老百姓有一個較準確的預期。
所幸的是,黃石市已經認識到問題并采取了切實行動,值得期待。但要在全國范圍內達成不動產登記“高效便民”理念的共識,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。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