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《廣州日報》報道,近日,東莞的王先生開學不到一月,就被兒子的班主任兩次叫到學校批評了。上次開家長會,班主任和數(shù)學老師當眾批評他的情景,一直讓他難以忘懷。與王先生有同樣經歷的是何先生,因為女兒忘帶作業(yè),班主任在教室門口把孩子和何先生一起批評了一頓,沒過多久,何先生就給女兒辦理了轉學手續(xù)。
估摸著,這則消息會喚起很多人的共鳴。因為在現(xiàn)在的教育中,老師批評家長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兒,很多家長都有如此遭遇。區(qū)別僅僅在于,老師批評的時候,是講究方式方法單獨對待,還是什么都不管,劈頭蓋臉就是一通訓。
而且,不管老師批評的狀況如何,能像何先生一樣敢于給女兒辦理轉學的,可謂少之又少。一則,怕孩子換個新環(huán)境適應不了;二則,誰也不能保證,新學校的老師,就不會對家長劈頭蓋臉來一通訓。家長縱然心中再不樂意,都必須默默承受。
坦率來講,老師不是不能批評家長,遇到那些對孩子一點兒不上心的家長,老師在溝通交流的時候,順便數(shù)落上幾句,恰恰映襯的是老師的職業(yè)與敬業(yè)。但是,但凡孩子有過錯,就逮著家長一塊兒訓斥,卻很不應該,也真切反映了當下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病。
理想的老師,應該是理想與修養(yǎng)并存,溫文爾雅、彬彬有禮的。然而,現(xiàn)在的教育,更多是一種工業(yè)生產的模式。社會、家長、學校逼著老師要成績,學校日常管理也異??量蹋鳂I(yè)、紀律、言談舉止等日??己瞬坏嗳缗C踔劣械膶W校,還以學生的成績?yōu)橐罁?jù),對老師進行末位淘汰。這種情況下,如何能夠期望老師可以從容地教書育人?如何能夠指望老師不將壓力轉嫁到學生與家長身上?
也就是說,老師的“斯文不再”,老師之所以不再優(yōu)雅,正是功利教育、應試教育種種壓力的直接呈現(xiàn)。此種背景之下,老師與家長的關系,也不再是相互協(xié)作的關系。家長一方面想盡辦法巴結老師、討好老師,一方面則必須默默承受著老師各種批評與指責。一如那句玩笑話,要么忍,要么“滾”。
某種意義上,現(xiàn)今的教育,其實是一種“強”教育。越是名校、越是名師,越在家長與學生中間強勢、強權。優(yōu)質教育的稀缺性,使得學校與老師,擁有了強權與強勢的資本,批評家長又算得了什么呢?
老師痛批家長,固然有損形象,但如果功利教育、應試教育始終不破除,優(yōu)雅地揮舞教鞭就是一種奢望。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