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馳在中原大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上,絳紅色的文化遺跡路標牌隨處可見,提示著過往旅人,這里曾創(chuàng)造過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。
在投去敬意的目光時,人們驀然發(fā)現(xiàn),曾沉睡著的文化河南形象正越來越清晰、鮮亮。
近年來,河南發(fā)掘文化生產力,不僅實現(xiàn)了文化自覺的復蘇,更激發(fā)了文化自信。文化“活起來”“用起來”“強起來”,正在引領古老中原走向復興?;钇饋恚汗爬现性厥拔幕孕?/p>
“大宋公平秤,老包給您稱體重。小姑娘不胖不瘦,聰穎瑩秀,將來能成博士后。”59歲的王惠髯須飄垂,一身長袍作包公打扮,繪聲繪色地說詞讓家長孩子都樂開了懷。
在仿照傳世名畫打造的開封清明上河園內,王惠是一處別致的風景。他借鑒包拯放糧賑災的歷史典故,用一桿“大宋公平秤”為游客稱體重。得益于他的京劇、快板等才藝功底,19年來,吸引了六七十萬人次。
這桿秤不僅意味著穩(wěn)定可觀的收入,還為王惠贏得了尊敬?!拔沂潜晃幕淖兠\的人。”中年下崗的他,如今已是當地文化名人,常受邀出席各類文化活動。
文化基因的喚醒,使珍貴的文化遺產開始“活起來”,并在現(xiàn)代生活中發(fā)揮鮮活效應。
“文化自覺的原動力來自于百姓?!焙幽鲜∥幕瘡d廳長楊麗萍有感而發(fā),古老的中原大地底蘊深厚,長期受傳統(tǒng)文化滋養(yǎng)的老百姓,對文化有天然的親近感。隨著經濟發(fā)展水平提高,“文化成為一種廣泛追求的生活方式?!?/p>
讀書、看演出、聽講座,無論身在繁華都市還是普通城鎮(zhèn),人們開始用文化類活動填補空白時間,插花、琴藝等更為精致的“雅生活”隨之悄然興起。在“花都”鄢陵,昔日老農侍花弄草,打造出一個長江以北最大的花木基地。
“政府要做的就是順應民間的文化熱情,搭建舞臺滿足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?!睏铥惼冀榻B,僅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就釋放出巨大的紅利。河南已建成352個博物館、157個公共圖書館、203個文化館、2399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綜合文化站、4萬余個鄉(xiāng)村文化大院,全部零門檻免費開放,還布下1000余個鄉(xiāng)村書店網點。
“民間力量十分強大,看到哪個遺址被破壞了,大家都會馬上舉報?!痹梧嵵菔形奈锞志珠L的閻鐵成說,普通百姓文保意識的覺醒最令人欣慰。
不久前,曾捐贈19件文物的河南商水農民何剛去世,引發(fā)全社會懷念致敬,故宮為其舉辦了高規(guī)格的追思會。作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,文化的價值正被普通人了解和珍視。
底蘊深厚的河南重拾文化自信,普通百姓的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,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,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發(fā)展、特別是中原復興的新引擎。
用起來:文化底蘊化為發(fā)展動力
看文化,到開封。走進今天的開封,一朝步入畫卷,一日夢回千年。
“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,有文化引領的城市都是有特色的?!遍_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說這句話時很有底氣。2016年,開封第三產業(yè)貢獻率為56.6%,其中文化產業(yè)增加值占開封GDP比重5.6%,文化旅游業(yè)已成為開封的支柱產業(yè)。
開封經歷過發(fā)展理念搖擺不定的數十年,幾年前正式提出“文化+”戰(zhàn)略,把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最大優(yōu)勢。文化元素與城建、旅游、工業(yè)等相關產業(yè)深度融合,一步一景滿城皆畫,一行一業(yè)都有文化,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大繁榮,還為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。
“沉睡上千年的文化迸發(fā)出驚人的動力,打開了城市發(fā)展的新空間。”河南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趙素萍說,抓文化過去總被視為“不是那回事兒”,而今這種觀念在各地“一把手”群體中正慢慢得到扭轉,文化被當作謀篇布局的重要一環(huán),文化作為引領、作為新動能的作用漸成共識。
系統(tǒng)而不是碎片化、科學而不是拍腦袋式,梳理文化資源,讓收藏在深宮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天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逐漸活起來,其能量正在充分迸發(fā)。相當多地市已邁出步伐,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。
古都洛陽打造了隋唐洛陽城等9個國家遺址公園,并拿出15億元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;省會鄭州計劃2020年以前建設75個遺址公園;傳統(tǒng)農業(yè)大市商丘正以古城修復性保護與展示為引領,著力打造“游商丘古都城、讀華夏文明史”文化旅游品牌;三國魏都許昌以水潤城、以綠蔭城、以文“化”城,為全市轉型發(fā)展提供了文明驅動力。
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,使一些向以“黑”“重”形象示人的傳統(tǒng)資源型城市變得柔軟而有內涵,城市面貌和氣質大幅提升。
“要把文化當作一個地區(qū)的希望來做?!比曛菔形瘯浉呓ㄜ娞寡?,當地煤炭、水泥等產業(yè)一度占稅收80%以上,如今文化建設被擺在發(fā)展的重要位置,文化產業(yè)近三年投入超過50億元,汝瓷產地、曲劇之鄉(xiāng)的屬性逐步彰顯。
文化的力量正滋養(yǎng)出新的中原色彩。無論外界認知,還是本地的街談巷議,提起汝州,知道“黑”“重”產業(yè)外的文化味兒了;談到傳統(tǒng)工業(yè)強市鞏義,知道它還是杜甫故鄉(xiāng)、河洛文化搖籃;煤城焦作更是依托山水和太極文化,成功化身為旅游城市。
強起來: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
“一部河南史,半部中國史?!弊鳛橹腥A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,河南在長達三千年的時間里都是中國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。中原大地,是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(xiāng)。但長期以來,文化資源僅僅停留在河南的背景資料上,而沒能轉化為現(xiàn)實生產力。
在經歷了一心只為填飽肚子而奔波,無暇顧及文化,以至把財富當包袱,到守著文化資源寶庫的“金碗”討飯吃的窘迫后,從迷茫到自覺,河南的文化建設終于破繭化蛹―――孕育了中華文明的中原大地,一個新時代的文化高地正在日漸隆起。
這“高地”,源于厚重的傳統(tǒng)文化,基于今天的文化繁榮。
如何從文化資源大省邁向文化大省,進而成為有影響力的文化強省,在經濟總量多年穩(wěn)居中國第一方陣后,時下的河南,力圖復興中原文化的迫切心理和高漲的熱情呈井噴之勢。
但文化牌怎么打?文化高地如何建?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,河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“伸手摸著秦磚、抬腳踢著漢瓦”。豐厚的文化資源,對文化建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。有關專家提示,“打造文化不像起高樓、建宮觀那么簡單,只要錢到位了就能上,它更需要的是耐心、細心與恒心。”
“文化高地建設亟須的是,更敬畏的態(tài)度,更科學的精神,更務實的行動。”采訪中,不少官員、學者提出,文化不是趕時髦、貼標簽,是需要久久為功的。
“文化高地,核心目標是人。以文化人,以文育人,百姓才是文化發(fā)展的真正主角。要讓人們從文化建設中汲取營養(yǎng),提高境界,提升修養(yǎng),培育和踐行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導向,這更非一日之功?!庇袑<艺J為,愛文化、懂文化的官員多些再多些,又有一大批真心喜愛文化的人才作支撐,中原文化高地建設才有保障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,讓今天的文化成為明天的傳統(tǒng),這是今人必需的胸襟和氣度。中原文化“兼容并蓄、剛柔相濟、革故鼎新、生生不息”的內生特質,成就了歷史上的輝煌,也必將帶來今天和未來的繁榮復興。
據新華社鄭州9月17日電
新聞熱點